在機械加工車間里,切削液被視為“工業血液”,它在冷卻、潤滑、清洗和防銹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然而,這種提高生產效率的液體,對長期接觸它的工人們卻構成了嚴重且多方面的健康威脅。了解這些危害,并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,是保障勞動者健康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。
切削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通過三種途徑發生:皮膚接觸、呼吸吸入和間接攝入。其危害程度取決于切削液的種類、成分濃度、使用時間以及現場防護措施。
1. 皮膚疾病:最直接、最高發的傷害
皮膚直接接觸是切削液危害中最常見的途徑。無論是濃縮液還是稀釋液,都可能引發多種皮膚問題:
刺激性接觸性皮炎:切削液中的堿性物質、極壓添加劑、防銹劑等成分會直接刺激皮膚,溶解保護皮膚的皮脂,導致皮膚干燥、紅腫、開裂、瘙癢和疼痛。這是最常見的職業皮膚病。
過敏性接觸性皮炎:部分工人會對切削液中的某些特定成分(如某些殺菌劑、金屬雜質如鎳、鉻等)產生過敏反應。一旦致敏,即使接觸極低濃度的該物質,也會引發嚴重的皮膚炎癥,包括丘疹、水皰和劇烈瘙癢。
毛囊炎與痤瘡:油基切削液或混入的礦物油會堵塞毛孔,引發毛囊感染,在手臂、大腿等部位形成類似痤瘡的皮疹,嚴重時可能繼發細菌感染。
2. 呼吸系統危害:隱形的“慢性殺手”
在加工過程中,切削液受高溫和高速旋轉刀具的影響,會形成彌漫在空氣中的油霧。這些微米級的液滴被吸入肺部,其危害不容小覷:
呼吸道刺激:油霧會刺激鼻腔、咽喉和氣管,導致慢性咳嗽、咽炎、支氣管炎等癥狀。
過敏性肺炎(過敏性肺泡炎):切削液中的微生物(如細菌、真菌,特別是革蘭氏陰性菌產生的內毒素)會隨著油霧被吸入肺部深處,引發免疫介導的炎癥反應。患者會出現發燒、咳嗽、呼吸急促等癥狀,長期反復暴露可能導致肺部纖維化,造成不可逆的損傷。
哮喘:某些切削液成分或其中的微生物代謝物可作為過敏原,誘發職業性哮喘。
潛在致癌風險:長期吸入某些含有多環芳烴(PAHs)或亞硝胺的劣質或變質的切削液油霧,已被研究認為可能增加患肺癌的風險。
3. 其他系統性危害
雖然相對少見,但危害同樣存在:
消化系統問題:工人在車間飲食、飲水前未徹底洗手,可能導致切削液中的有害物質通過手口途徑進入體內,引起惡心、嘔吐、腹瀉等胃腸道癥狀。
致癌物暴露:某些早期或劣質的切削液中可能含有亞硝酸鹽和胺類物質,它們在特定條件下能形成強致癌物亞硝胺。雖然現代配方已極力避免,但對老舊或來源不明的切削液仍需保持警惕。
切削液的危害并非空穴來風,其根源在于其復雜的化學成分以及在使用過程中的變質。
基礎油與礦物油:油基切削液中的礦物油是導致皮膚油痤瘡和毛囊炎的主因,其油霧也對呼吸系統有害。
各類添加劑:為賦予切削液特定功能而添加的極壓劑(含硫、氯、磷的化合物)、防銹劑、乳化劑等,多數具有刺激性,是引發皮炎和過敏的常見誘因。
微生物污染:切削液是微生物(細菌和真菌)滋生的溫床。微生物繁殖不僅會導致切削液腐敗發臭、性能下降,其代謝產生的內毒素和霉毒素是引發呼吸系統疾病(如過敏性肺炎)的關鍵因素。
金屬雜質:加工過程中混入的金屬碎屑,尤其是鎳、鉻等重金屬,可能成為過敏原或本身具有毒性。
面對切削液的潛在危害,絕不能抱有僥幸心理。必須建立一套從管理到個人,從技術到教育的綜合防護體系。
工程控制:從源頭隔離
安裝油霧凈化器:在產生油霧的設備(如CNC機床、磨床)上安裝高效可靠的油霧凈化器(如靜電式、機械過濾式),這是降低空氣中油霧濃度、保護工人呼吸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手段。
設備密閉與局部排風:對產生油霧嚴重的工位進行局部密閉并設置排風罩,將污染物在擴散前就直接捕獲排出。
管理措施:制度保障
定期監測與更換:定期檢測切削液的濃度、pH值和微生物含量,及時清理浮油和碎屑,按時更換徹底變質的切削液,從源頭上減少有害物產生。
制定安全操作規程:明確規范切削液的配制、使用和廢棄處理流程。
個人防護:最后一道防線
穿戴防護用品:必須佩戴防油手套、圍裙、護目鏡和袖套,防止皮膚直接接觸。為防護油霧,應選擇佩戴合適的防微粒口罩(如符合KN95/N95標準)。
注重個人衛生:工作結束后、飲食前,必須使用溫和的清潔劑和流動的清水徹底清洗手部、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。車間內應提供完善的衛生設施。
加強健康教育:讓每一位員工都充分了解切削液的危害和正確的防護方法,養成主動防護的習慣。
切削液對人體的危害是一個嚴肅的公共衛生與職業安全問題。它并非不可避免,其風險完全可以通過科學的管理和有效的防護措施加以控制。企業管理者有責任和義務為員工提供一個安全、健康的工作環境,這不僅是法律的要求,更是企業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的體現。而每一位從業者也應提升自我保護意識,將安全規范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唯有雙方共同努力,才能將這把“工業雙刃劍”的危害降至最低,真正實現安全生產與健康發展的和諧統一。